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持续性精神症状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乐牛配资,而双相情感障碍则以极端的情绪波动为特征。虽然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在急性期,两者症状(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往往相互交织,难以区分。此外,急性期患者的情绪反应、思想内容和行为模式可能相似,这使得区分更加困难。
最近,多项研究表明非结合胆红素与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确切关系尚不明确。
方法
新研究旨在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非结合胆红素与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之间是否存在潜在因果关系,最后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前后的临床症状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验证二者关系。
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非结合胆红素水平(11.53±5.442μmol/L)显著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9.063±3.463μmol/L)(P=0.0001)。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非结合胆红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OR=1.131,95% CI:1.034-1.237乐牛配资,P=0.007)。
接受 MECT 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临床症状显著减轻,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非结合胆红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危险因素,或许有助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鉴别诊断。
通过分析 MECT 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发现 MECT 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也有所下降。这进一步表明非结合胆红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MECT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来改善急性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已成为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这种现象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理状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首发精神病(FEP)患者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呈负相关,这表明非结合胆红素可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中起重要作用。
相反,多个国家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与健康人血液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存在缺陷,或在疾病慢性过程中存在持续性氧化应激。本研究结果表明,非结合胆红素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危险因素,且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因果关系和正相关关系。
最近,研究人员也关注精神分裂症治疗干预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AAPDs)治疗的患者中,发现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一项针对 644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显示,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与甘油三酯(TGs)的降低显著相关,这表明非结合胆红素可能在维持脂质代谢稳态中发挥作用。
此外,非结合胆红素的变化可能与治疗效果的评估密切相关,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与认知功能改善相关。Gunn大鼠是一种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缺陷的突变型Wistar大鼠,其血液及包括大脑在内的多种组织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出类精神分裂症行为,而电抽搐治疗(ECT)后,Gunn大鼠的类精神分裂症行为显著缓解 。
本研究分析了 MECT 治疗前后非结合胆红素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显示 MECT 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下降。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监测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重要性,并可能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结论
本研究发现,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孟德尔随机化结果表明非结合胆红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MECT治疗后,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下降,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这证实了非结合胆红素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也为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Liu, HH., Wei, SM., Chen, BB. et al.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unconjugated bilirubin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BMC Psychiatry25, 710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5-07143-1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